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 第238章

第238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谁知道魏玄成那个田

( 乡 ) 舍 ( 巴 ) 翁 ( 俱 ) 一点面子都不给 。

朝臣 :“......“

行吧 , 连只需要挑刺的御史都得算数好 , 才能盯紧他们的日常花销 。 确实 , 当官不能不会算数 。

其实群臣的算学都不差 。

无论是隋朝还是汉时 , 得到举荐的士人都要再进行一次统一考试 , 才能根据考试成绩授官 ,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源头 。

算学一直都是士人必考的科目 。 隋朝和唐初在琢磨科举的时候 , 也分了算学这一科 。

只是群臣人为算学是基础技能 , 不需要考核土人们都会 。

不会有士人不会算学吧 ? 这不是启蒙就该学的吗 ? 群臣不是说当官技能中算学不重要 , 而是认为这个太基础 , 不需要特意拿出来考核 。

群臣知道算学的重要性 , 只是不理解李玄霸将算学考核地位拔高的缘由 。 他们认为这样根本起不到考核贤才的作用 , 不如多考点其他的 。

李玄霸承认 , 他其实是在拿着 “ 算学的重要性 “ 诡辩 , 和群臣们辩论时完全牛 3

不对马嘴 , 所以朝中公卿才对自己忍无可忍 , 撸起了袖子 。

以大唐的现状 , 确实算学是士人的基础技能 。 他所考核的都是最基本的算学知识 , 着重于应用 , 不是 “ 数学难题 “, 对大部分士人而言 , 都如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 不需要额外考核 。

如今有底气参加科举的人哪怕是寒门士子 , 都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子 , 过目不忘和心算几乎都是必备技能 。 他加大算学考核的比重 , 等于是单纯送分了 。

“ 现在是这样 , 但等科举范围进一步扩大之后 , 就不一样了 。 “ 除了对二哥 , 弛玄霸只在和友人的信中说了实话 。

科举为了录取更多的人才 , 降低考官的主观行为 , 科举试卷的限制会越来越死 。

明朝对科举有两项重要的措施 , 一是八股文啊 , 一是馆闻体 。

八股文规定了格式 , 馆闻体规定了字体 。 前者让科举取士变得僵硬 , 后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书法的发展 。

但格式固定 、 字体固定 , 考官阅卷时才会更客观 , 尽可能减少作弊行为 。

后世科举为了减少作弊 , 尽可能客观地选择人才 , 一定也会不断给科举试卷增加条条框框 。

“ 如果科举之初就提高算学的作用 , 后世皇帝或许能沿用 , 官员们不至于除了经义两眼一抹黑 , 庶务全靠幕僚 。“

友人们对后世卿大夫居然连算学这种基本的士人技能都能丢掉感到大为不解 。

难道后世做官只需要背熟四书五经 ? 那也太可怕了 !

李玄霸道 :“ 唐宋进士及第之后还有 「 制科 「 考试 , 要在专业技能上达标之后才能授官 ; 明清将 「 制科 「 制服规范化 , 融进了 「 翰林制度 「。 三甲进士进六部打杂 , 二甲以上赐进士出身的进士先进翰林院学习 , 每年都会考核 , 如果几次考核不过就会被遣回原籍 。 所以当官的进士还算有点本事 , 举人就不行了 。“

明清的史料比较详细 , 每一科进士的名单基本都可考 。 进士进入翰林院后摆烂考试不合格被劝退者可不少 , 和后世一些人考入名牌大学后挂科退休一样 。

这也是祖宗干过的 , 这也是 “ 传统 “。

李世民很赞成李玄霸的额外之举 :“ 我们大唐的制度不仅要适合现在 , 也要为后世人奠基 。 既然算学很重要 , 那就应该加入科举考核 。 越是基础 , 就越应该考核 。“

李世民一锤定音 , 两层科举中都加入应用算学的事就算确定了 。

科举加入算学 , 不一定会激发华夏自然科学的发展 。 应用数学和理论数学是两回事 , 前者只是工具 。

不过如果朝廷重视数学 , 或许民间会兴起研究数学的热潮 , 出现能推动自然科学发展的真正数学家也不一定 。

女帝在科举中加入诗歌考核 , 造就了唐诗的辉煌 。

李玄霸很喜欢唐诗 , 但他是个实用主义的人 , 认为写诗写得好和做官没关系 。

权贵们自己喜欢 , 多给诗人给钱捧场就成 , 把诗歌纳入官吏考核 , 确实对朝堂和百姓没有益处 。

宋朝虽然弱了些 , 在文治方面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 宋朝革新改革对科举下手时 , 第一件事就是取消诗歌考核 。

至于这样会不会让 “ 唐诗 “ 不如原本时空辉煌 , 李玄霸表示 , 我就在大唐贞观不间唐太宗身后 , 不服气就来唐太宗身后打我啊 。

你不仅要能有时空机 , 还要打得过我二哥 。 做不到 , 那他也没办法 , 给了机会

让你打都不中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